河北灵寿大明川:一方滋养英雄的红色热土

作者:孙玉璞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12 52

河北灵寿:抗大精神闪耀在大明川上

孙玉璞

灵寿是片肥沃的红色土地,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从三条建党洪流、二次慈峪武装暴动,到“八•一五”陈中歼灭战;从抗战时期组建灵寿营、解放战争时期成建制派遣南下干部团,再到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率部突破临津江,勇猛穿插,使敌十几公里的防线崩溃的徐信将军,每时每地都能看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灵寿人的身影和足迹。打开一部部厚重的史册,都能发现一个个发生在灵寿大地上的动人故事。灵寿的红色革命历史,是连绵不绝的、跌宕起伏的中国革命史不可或缺的一部,每个革命时期都书写着灵寿人自己的光辉篇章。走进了灵寿的锦绣大明川,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天空,你可以满身心置身其中,重温那段前人已经走过而当代人还在继续走的长征路。

河北省灵寿县锦绣大名川(白云飞摄)

在抗战的关键时间节点,抗大正确选择了落户大明川

大明川,灵寿明清县志上称作“锦绣大明川”,是灵寿明清八大景之一,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是指自横山岭以里到团泊口村东的慈河及两岸较为开阔地带。这里:

风光旖旎——地势平坦,水清草绿,鸟语花香,鱼翔浅底;

物产丰富——林种齐全,果蔬清甜,大风飘谷、鱼虾满船

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历史源远,民风淳朴,生活祥安。

但是,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水患,县志称之为“慈河不慈,人所共知”。受地理条件所限,这里的贫苦农民饱受着包括慈河洪灾在内的天灾人祸,生活艰难,前途暗淡。清《灵寿县志》(序)中说:“灵寿于真定三十二州县中最为瘠壤。其民遇丰岁,豆饭藿羹,仅免沟壑,一遇水旱螽雹之灾,流离转死,不可救药”,确乎中的之语。

灵寿县早期中共党组织创始人(图片来源:灵寿县党史馆)

这里的贫苦农民更加渴望翻身解放,改地换天。因而,当1931年七中学生把党的火种传播到这里后,它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传播得更快,燃烧得更猛烈,周有恕将星火传到燕南重镇慈峪,爆发了马文耀领导的两次慈峪暴动,在直中特委和灵寿党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抗战时期,灵寿的党组织迅速恢复和加强,灵寿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勇敢担负起领导全县军民抵御外寇、抗日救亡的伟大使命。晋察冀边区政府、从长征中走来的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等抗战机关团体选中了灵寿、选中了大明川。边区银行(总行)住南枪杆、西湾,边区公安局(总局)和晋察冀日报社住陈庄,晋察冀边区政府机关住麒麟院(1940-1943),抗大二分校的校部、政治部,抗大总校的政治部校部前后住进了张家庄、女庄和韩信台,并且1939年10月10日在张家庄河滩隆重召开了“陈庄歼灭战曁抗大总校青年纵队远征双祝捷大会”,灯火璀璨,万人涌动,盛况空前。因此,大明川在整个抗日战争重大历史时期第二次成为高插革命红旗的新高地,再次被革命的洪流染成“大红川”。

大明川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敞开自己温暖而坚实的胸怀,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军机关、抗日团体、军政学校的干部、学员揽在怀里,用自己坚强的身躯勇敢地抵御倭寇的侵扰;抗战八年里,用自己生产的小米、粗布养育着前后一万多名抗日儿女;把自己的荣辱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抗大走了两次长征路。抗大起源于1927年毛泽东主席在井冈山创办井冈山军官教导队。1931年井冈山军官教导队到达瑞金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4年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万险千难,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改回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19日,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七•七”卢沟桥事变,抗大挺进敌后办学,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二次长征,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冲破日寇沿途封锁,长途跋涉,胜利到达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中心——灵寿大明川。其中,抗大二分校分3个梯队于1938底至1939年初抵达,总校于1939年9月至10中旬抵达,分散住在从韩信台到团泊口大大小小的村庄。他们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帮助群众春耕秋收,共渡时艰。全面抗战8年,抗大在灵寿驻扎5年,历史铭记,影响深远。大名川的“红”,有了一抹“军红”,更加显得鲜亮光彩。

大名川“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基地抗大二分校简介(孙玉璞摄)

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节点,“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基地落户在大明川

大明川红色教育基地的策划者、建设者,胸蕴家国情怀,积极抓住新时代、新征程伟大历史新机遇,热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多年来,大明川一班人,勇立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潮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在建设绿色生态大明川、带领乡亲靠绿水青山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又登高望远,凝心聚力挖掘家乡红色资源,自筹资金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干部,为家乡社会培育人才,培根铸魂,赓续红色血脉,壮举伟大,同时其意义也非常深远。

大名川红色教育基地被灵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为座谈会现场(王菁摄)

灵寿,又多了一项可供宣传教育的红色“明珠”——抗大带来的长征精神。灵寿是红色土地,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建党精神、抗大精神,但大明川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的建成后,又为我们根植了长征精神。再加上不远5里地的苏家庄的“三线”精神,离此不过13里的地车谷砣村的新愚公精神,整个大明川已经有了多个红色精神可供教育宣传利用。灵寿整个大明川区域的红色旧址,除了张家庄的抗大校部驻地,再加上油盆的印刷总局、南枪杆的边区银行、团泊口的二区驻地、车谷砣的后方医院、麒麟院的边区政府机关驻地以及需要进一步恢复的陈庄新华书店、边区公安总局、陈庄后岭的地下交通要道(待进一步考证)、西湾的边区银行旧址、西庄窝的梁振道周有恕故居旧址,整个大明川真的就红满天了。“重走长征路”教育基地的建成,将这些精神、这些革命旧址如金线串联明珠一样串联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整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果在这里再建一个微型革命纪念馆,那它肯定是中间那颗最红、最大、最亮的珍珠。

灵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赵克林为基层关工委主任实地讲述抗大精神(孙玉璞摄)

灵寿,又多了一个展示红色文化底蕴的窗口。灵寿红色文化,从建党洪流、武装暴动开始,直到到成为晋察冀抗战重要指挥中心,再到解放战争南征北战(南下北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脱贫攻坚时期等各个时期,都有可歌可书的丰功伟绩。在祖国美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灵寿人民的身影和足迹。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灵寿山区地灵人杰,曾出现不少风云人物。他们不是县长,就是书记;不是劳动模范,就是先进集体。大明川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像一座金字塔,将让这些人、这些群体、这些故事在这里汇聚;像一座丰碑,让这些动人故事、优秀精神和优良传统永不磨灭,屹立不倒,并且更加熠熠生辉,指引老区儿女走好新的长征路。同时,这里也将借助大明川已经铸就的绿色名片,必将成为展示灵寿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来客的对外友好窗口。不论春花秋实,还是伏暑寒冬,他们迎着朝阳从太行高速乘兴而来;披着金色晚霞,从慈河观光大道欢快而去,留下的那些美好回忆,也将洒进慈和,酿成琼浆,一缕芳香,最终流回到他们的梦里。大明川红色教育基地也将通过这些文化信鸽把灵寿这张金色名片广撒,让更多人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大明川,这个红色文化窗口永朝东方;灵寿,这块红色沃土永沐金辉。

大明川,又增添了一层色彩,更加鲜活靓丽。重走长征路教育基地的建成,让大名川这片广袤“绿叶”绽放出一朵硕大灿烂的“红花”。因为红色底蕴的融入,让大明川有了根和魂,更加耐看、耐咂摸。红色基地的建成,就像一个红色摇篮——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摇篮,荡漾在阳光、春风、花海里。她将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全方位沉浸式教育。因为“红”,让大明川的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红”,让大明川的绿色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大明川“两山理论”的成功实践,将在新时代红色长征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大明川,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一直关注着他的生存,他的发展,他的壮大,他的昌盛和繁荣。我一直在为他默默祈祷,有时候情不自禁地为他发声呐喊,一直在牵挂他的出路或前途。大明川的今天,释放了我的忧虑,洗净了我的疲惫。像初为人母一样,照看着熟睡的新生婴儿,我享受着他的每一次呼吸,深深爱意融进血液里。我已深深体会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也相信,家乡人民的新时代长征路一定会更宽广,大明川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老区人民的未来生活一定会更幸福,更自在,更有希望。

笔辍此地,已是热泪双行,却只为我一直深爱着我的家乡。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