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许西化派“误读”中国式现代化
“误读”与“对话”: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困境及应对策略
陈金明 胡周
导读: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球解读中国的热门语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国际社会在正向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几种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代表性观点:对西方现代化的“复制”、对西方现代化的“否定”、对西方现代化的“威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达至“顶峰”等。究其原因,即惯用西方中心思维,深陷零和博弈陷阱,脱离中国具体实际。对此,作者认为,为理性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需打破意识形态偏见,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消解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跳出零和博弈陷阱,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01
国际社会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复制”
在西方少数国家的视野中,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似乎只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模仿、学习与复制。相反,它是在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误读为西方现代化的简单复制,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歪曲。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否定”
国外部分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误读为对西方现代化的“否定”。他们过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而忽视了二者在多个方面的共通性与互补性。美国学者认为,不久的将来,“美国梦”的核心理念和影响力将逐渐让位于中国梦,而“西方中心主义”也可能逐渐被“中国中心主义”所替代。同时,“西方化”的趋势也可能被“东方化”所平衡或超越,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威胁”
有外国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解甚深,他们试图将自身引以为傲的西方思维框架强加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之上,从而得出一些偏颇甚至错误的结论。例如,澳大利亚知名国际关系学者马克·马必胜(Mark Beeson)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代表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的物质转型,还对美国的战略首要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达至“顶峰”
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美西方政客、媒体与智库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中国崛起顶峰论”风暴,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达至顶峰论调,唱衰中国发展前景,打击中国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02
国际社会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原因
惯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
“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指一种在思维的习惯性范式和长期的文化偏见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定式,将西方的发展模式泛化为衡量各国普遍进步的原则和标准。他们片面地依据中国的突发事件和部分数据,结合自身的意识形态偏见草率预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得出中国式现代化会呈现增速放缓致顶的结论。但否认事实是无法改变事实的,转移矛盾是无法解决矛盾的。
深陷零和博弈陷阱
零和博弈论认为,竞争中各方利益之和为零或常数,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损人必然利己,利己则必然损人。在国际交往中,西方国家固守“非输即赢,你赢我输”的零和思维来看待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也被视为对西方国家利益的侵蚀。2022年2月,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美国再次指责中国,称其“意图在印太区域建立‘势力范围’,并谋求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愈发紧密,需要的不是零和博弈思维和全面遏制他国的大锤,而是合作共赢的政策。
脱离中国具体实际
不少西方学者与媒体倾向于将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他们的历史经验进行直接比较,却往往选择性地忽视了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将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进行直接对比的方式,不仅严重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极有可能误导国际社会,使其低估中国在寻找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03
国际社会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危害
削弱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长期复杂交锋与互动历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话语霸权和强大的媒体传播力,在定义现代化概念、构建现代化逻辑及褒贬现代化话语等方面,明显占据更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成熟上,更体现在对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引导上。然而,这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往往忽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探索与成功经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当性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阻碍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往往源自美西方对不同发展道路的恐惧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误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对其自身发展模式的直接威胁,进而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和对抗心理。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经贸依存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美国现任特朗普政府抛出的“对等关税”计划在国际社会掀起了千层巨浪。对此,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泉川友树指出,美国政府不理智的关税政策破坏了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的稳定,也将给美国人民带来灾难。这种所谓的“对等关税”,实为饮鸩止渴的霸权主义闹剧,以单边胁迫替代多边协商,以零和博弈否定互利共赢,不仅暴露了其遏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维系全球霸权的战略焦虑,更成为撕裂国际经贸秩序、阻碍人类共同发展的“自掘坟墓”之举。
影响全球未来发展趋势
从长远来看,误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乎当前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否,更将深刻影响全球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规模、人口基数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都使得它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每一步,不仅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它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总量增长,更是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突破、消费市场拓展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04
应对国际社会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
打破意识形态偏见,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
第一,破除“紧箍咒”,坚定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战略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常常给存在利益冲突、价值冲突的国家“贴标签”,妄图使这些标签发挥“紧箍咒”作用,牢牢限制相关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崛起顶峰论”等标签,惯性地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面对美西方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及标签挑战,我们需要第一时间维护国家的荣誉与尊严,对妄加于中方的标签及时予以揭露与反驳,并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觉。
第二,握好“方向盘”,走好赶考之路。美西方社会之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误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与西方现代化按照“资本逻辑”展开,只是少数人获得利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按照“人民逻辑”展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盘。
第三,找准“坐标系”,描绘复兴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将自身发展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系中,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该道路极大地缩短了工业化发展历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破解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第一,健全传媒体系,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格局。面对西方国家占据全球媒体格局主导地位的现状,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完善各类媒体的协同机制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基础。其次,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媒体体系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此外,善于借助外国社交媒体平台也是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坚持内容为王,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它拥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内容。首先,主流媒体应坚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原则,这是赢得国际受众信任与尊重的基础。其次,在内容生产方面,主流媒体应注重多样化与差异化。此外,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也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效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优化叙事策略,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化表达。在叙事方式上,主流媒体应积极创新,采用更加生动、具体的故事化手法,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和活力。在叙事过程中,充分尊重海外民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避免为了迎合受众而刻意扭曲事实或夸大其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面貌。
跳出零和博弈陷阱,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加强国际公信力建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感召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一种全球视野下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目标。而国际公信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传播、推广和最终实现的重要前提。
第二,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凝聚力。相较于西方国家传统上通过经济援助与政治干预主导国际合作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理念。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各国主权与核心利益,致力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应变力。全球治理的广阔舞台上,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和独特的治理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面对诸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中国不仅勇于担当,更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陈金明,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周,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误读及其应对》,原文载于《海派经济学》2025年第2期。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为全文摘编,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