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使级会谈趣闻:王炳南装病推迟会期
导读
1955年至1970年,在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美之间进行了长达15年共136次大使级会谈。这在国际外交史上尚无先例。
01
中美会谈序幕是怎样拉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拒绝同中国进行外交接触。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注: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与苏、美、英、法并列,作为五大国之一出席会议。中美两国代表团虽然同坐一厅之中,但互不往来。
不过,当时,美国人急于要解决朝鲜战争在华被关押人员问题,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来叩响中国的大门。在会议进行期间,美国竟通过参加会议的英国驻北京代办杜维廉同我方接触,试图解决美国在华被关押人员问题。
怎样对待美国的这一举动?周恩来总理(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认为,不应拒绝接触,反而可以抓住时机,开辟中美直接接触的渠道。
就这样,从6月5日到6月21日,中美两国代表在日内瓦先后举行了4次会晤。中方代表为王炳南(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和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秘书长,1955年任中国驻波兰大使),美方代表为约翰逊(时任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这4次会晤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为了不使渠道中断,双方商定,在日内瓦会议闭幕后,两国将继续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由此,从1954年9月到1955年7月,中美领事级会谈共进行了17次,它开启了中美双方官员直接接触的大门。
尽管中美在日内瓦有了接触,但美国并未放松敌视中国的政策。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置台湾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这自然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应。1955年1月我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解放大陈岛。台海上空战云迷漫,出现了“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在世界普遍关注中美紧张关系走向时,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抓住时机,在万隆会议上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严正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
这简短的69个字的声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赞扬。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要求美国响应中国关于谈判的倡议。在强大的国际压力面前,美国不得不走到谈判桌前。
是年7月中旬,美国通过英国向我方建议,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此次会谈共谈了14次,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双方平民享有自由回国的权利。根据这项协议,130多位中国科学家返回祖国,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我们要回来一个钱学森”。此后,中美双方因台湾问题的阻碍,大使级会谈的频率由密而疏,由疏而断。
02
在金门的隆隆炮声中复会
1958年夏,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我军在福建前线严阵以待,准备炮击金门。美国则调兵遣将,在台湾海峡集结了大量兵力。美国一共12艘航空母舰,竟一下子来了7艘,还来了100余艘其它战舰,公然对我进行战争恫吓和威胁。
对美蒋的战争挑衅,我方采取了针锋相对、先礼后兵的做法。1958年1月和3月,我国政府两次发表声明,敦促美国派大使级代表恢复会谈,美国不予理睬。6月30日,我方发表了一个“最后通牒”式的声明,要求美国“在从今天起的15日以内派出大使级代表恢复会谈。否则,中国政府就不能不认为美国已经决心破裂中美大使级会谈。”
这一次,美国的反应既迅速又傲慢,迅速的是在第二天就放风说,将指派大使级代表恢复会谈;傲慢的是不会向中国“限期”的“最后通牒”低头。15天期限过后,美国又拖了12天,才指派其驻波兰大使比姆为代表,建议恢复会谈。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美方拖延答复,中方也拖了一阵子。
在此期间,由于美国出兵黎巴嫩,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毛泽东的“绞索政策”的思想也因之开始形成。7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毛泽东明确指示:“金门炮战,意在击美”。
8月23日,炮击金门作战正式开始。9月4日,我方发表《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再次告诫美国,我收复台湾“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在我发表领海声明的当天,处境被动的美国再也沉不住气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发出了和谈的信号。
9月6日,我国政府发表周恩来《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重申我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同时表示,中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对周恩来的声明,这一次美国反应迅速,表示愿意“立即”“随时”恢复谈判。
就这样,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在隆隆炮声中得以恢复。
03
王炳南佯病推迟会期
虽然炮击金门过后,台海形势有所和缓,但中美关系紧张依旧。无论在根本问题上还是在具体问题上,美国一概拒绝同我达成任何协议。
而且,当时我国国内经济困难,国际环境险恶。美国从台湾海峡和印支地区两个方向威胁中国;中苏分歧加剧,国家关系恶化。蒋介石认为我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是他“反攻大陆”的千载良机,派出28支突击队登陆骚扰和刺探军情,并确定了1962年春天或秋天为大规模作战的行动时间。
据王炳南大使回忆,1962年5月底,他正在国内休假,周恩来总理指示他尽快返回华沙,通过会谈了解美国的态度。
军情紧急,事不宜迟。王炳南星夜赶回华沙,并按国内规定的时间,约好同美国大使卡伯特会面。但在会面的前一天,王炳南突然接到国内电报,指示他装病推迟会面时间。
来电未说明原因,王炳南猜想其中必有奥妙。他立即遵照执行,以身体不适为由,通知美方推迟会面的时间。事后不久,王炳南得知,国内要他推迟会面的原因是,当时我军正紧张地向福建前线集结兵力,但因南方大雨,一些桥梁被洪水冲断,部队行动受阻。
数日后,王炳南又根据国内指示,“恢复健康”,重新约请卡伯特于6月23日会面。不过,这次会面是以邀请卡伯特到官邸喝茶的非正式会谈方式进行的。
会面时,王炳南试探卡伯特关于台湾问题的看法,得到表态:“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绝不会支持蒋介石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3天过后,即6月26日,卡伯特正式通知王炳南,美国决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王炳南摸清了美国的态度,立刻将情况报告了北京。
据了解,当蒋介石获悉有关王炳南同卡伯特谈话的内容后,十分恼怒。但美国之所以不同意蒋介石冒险,并非美国改变了一贯坚持的敌视中国的政策,而是美国设法避免被蒋介石拖下水,损害其自身的利益。
王炳南同卡伯特的这次会面,可以说是他在9年会谈的舞台上演出的极其精彩的一幕。
04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1964年7月,王国权从王炳南手中接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接力棒”。在此前的历次会谈中,美国坚持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这一正式称谓。而1966年3月,在第129次会谈时,美方代表方第一次使用了我国政府的正式名称,是美国对华态度发生变化的标志。
1967年,王国权奉调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驻波兰使馆由临时代办陈东参赞主持馆务,并任第134次会谈我方首席代表。中美华沙联系渠道得以延续下来。
不过,1969年2月4日,当时的中国驻荷兰代办处临时代办廖和叔跑到美国,美国称考虑其避难请求。对此,中国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中美大使级会谈因此搁浅两年。
好在这期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面是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一面是中苏矛盾的公开化。这些都使长期僵持和敌对的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他请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北京传话,表示美国无意孤立中国,愿在任何时候同中国恢复会谈,希望中美之间有一条非官方的来往渠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沙谈判渠道恢复。之后,1970年1月20日和2月20日,分别举行了第135次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
随着1970年7月美军撤出柬埔寨,中美双方同意放弃华沙渠道,另辟蹊径。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终于完成了它特定的历史使命。
据《湘潮》、《晚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