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7-23 532

家风传统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

——从“萧山相国”朱凤标说起

全根先

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家风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光耀千古的重要载体。从南宋朱熹的理学世家到清代“萧山相国”朱凤标的清廉家风,从北齐《颜氏家训》的谆谆教诲到革命先烈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这些跨越时空的家风智慧不仅记录着家族的兴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我们重拾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家风故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崇尚,更是为当代家庭建设寻找精神坐标,探寻家风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

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一、朱凤标:家世渊源与家风实践

朱凤标(1799-1873),字桐轩,号建霞,浙江萧山人,是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重臣。他的人生轨迹与家族发展深刻诠释了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从萧山朱家坛的耕读传家到位极人臣的体仁阁大学士,朱凤标不仅成就了个人“萧山相国”的美誉,更通过严谨的家风建设,使朱氏家族成为地方望族。

萧山地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除太平天国时期外,这里经历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整体比较稳定,从而为家族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自古多高门巨族,其中朱家坛村朱氏家族尤为显赫。

朱家坛朱氏家族源出徽州婺源朱氏,其血脉可以追溯至南宋朱熹。宋末元初,时局动乱,朱氏族人举族南迁,定居萧山,开枝散叶,形成了朱家坛村朱氏一脉。据《萧山朱氏世系表》记载,朱熹第七世孙朱寿为躲避元末战乱,从婺源逃荒至萧山,在东郊坛里金村落脚,入赘当地一户金姓人家。这户人家善良厚道,允许其所生子女仍姓朱。此后,这个以种田、做豆腐为生的普通村落因朱凤标的显赫而数易其名:原名坛里金,后改为朱家坛,再称城郊村,直至2006年恢复朱家坛,体现了乡民对这位杰出同乡的崇敬之情。

朱凤标系朱熹后裔,世居萧山:道光八年(1828),高中举人,四年后恩科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他是清代萧山籍宰相级官员(朱珪、汤金钊、朱凤标)中的最后一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品端学粹、屡掌文柄、供职恪勤。据《清史稿》记载,朱凤标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自翰林院编修起步,历任湖北学政,内阁学士,兵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五部尚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位居一品,为官四十余年,时称“萧山相国”。

朱凤标在政绩上多有建树,尤其在盐务整顿方面成效显著。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奉旨查办山东盐政,查处巡抚、运司等官员受贿行为,追缴违规出借库银七万余两,清理历年积欠银七十余万两、谷物三十七万石,并提出“先课后盐”等改革方案,被朝廷采纳。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上疏,其防御建议屡被采纳。同治十一年(1872),他以病致仕,享全俸,次年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朱凤标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在外为官期间,给家人、子女先后写了一千余封家书,涉及为学修身、持家理财、交友处世、从政用人诸多方面,堪称是教子、治家理念实践。在家书中,他将治家理念概括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箴言。其中,“考”指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宝”指亲族乡里,时进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他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家族绵延兴盛的前提和基础。他告诫家人,“家和则福自生”“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朱凤标不仅要求家人孝悌友爱、兄友弟恭,还要求敬爱同宗族亲戚。在咸丰八年(1858)十二月三十日《谕纪泽》家书中,他教导儿子纪泽要对同宗族长辈存有敬爱之心,为兄弟姐妹和后辈树立榜样,以维持家庭和睦。在外为官时,他每年都给家中寄钱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方面供其父母日常使用,另一方面救济亲戚族人中的穷人。他向祖父母解释自己馈赠亲友的原因,一是认为自家气运太盛,资助他人是持盈保泰的方法;二是担心馈赠这件事如果不抓紧时间去做,等到自己想要馈赠的人死去,就追悔莫及了。

朱凤标还遵循祖父“人待人,无价宝”的教诲,十分重视邻里关系。他嘱托家人要与邻为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急人所急。在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二十八日《谕纪泽》家书中,他告诫儿子“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他认为处理邻里关系时,要善待邻里,不可轻慢近邻,也不要多管邻里之间闲事,以免招惹是非。

朱凤标秉承儒家仁政思想,效法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之举,构建家族慈善体系。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致诸弟》家书记载,其义田包含两个层级:一是宗族救济体系,专门接济朱氏宗族内的贫困子弟;二是乡里救助体系,另设专项田产救济“二十四都贫民”,展现“睦邻尚义”的士绅责任。这种突破血缘关系的慈善实践,彰显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推己及人”的责任担当。据《萧山朱氏宗谱·义田记》记载,咸丰初年,朱凤标置义田二百余亩;其子朱其煊任山东布政使时,又追加义田三百亩。

在晚清动荡不宁的时局中,朱凤标堪称是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典范。他身居高位,恪守清廉,整顿盐务,肃贪安民,展现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尤其可贵的是,他深谙“齐家”乃治国之本道路,以千封家书凝聚“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箴言,将孝悌仁爱、睦邻济困家风融入日常生活。其置义田、行善举,推己及人,不仅泽被宗族乡里,更以严谨家训垂范后世,在浊世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二、千年传承:中华家风的思想谱系

中华家风传统源远流长,从周文王《保训》以“中道”训诫武王,到孔子“诗礼传家”,历代士大夫将治家与治国紧密联结,并形成了一套融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价值信仰的完整体系。这一传统通过《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文献不断深化,并在杨震、朱熹、于成龙、曾国藩等众多家族实践中凝练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

周文王以“中道”训子,强调君王需“合于黎民之求”,将家族治理经验升华为治国理念,奠定了“家国同构”的思想基础。此后,孔子创立儒家,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确立了家风教育范式,将礼法内化为行为准则,使家庭成为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堂。

东汉名臣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金十斤相赠,称“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拒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此事成为千古佳话。其“清白吏”门风深刻塑造了弘农杨氏家族品格,成就了“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士族传奇,彰显了清廉家训对家族绵延的核心驱动力。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狎”,将家庭教育体系化。其核心思想是“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强调家长的垂范作用,主张早教观,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南宋朱熹将理学思想转向世俗生活。其《朱子家训》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构建人伦秩序,以“勿以善小而不为”规范日常修身,将高深义理落实于生活细节。其《家礼》将冠婚丧祭仪式制度化,使“敬宗收族”成为凝聚家族的核心力量;其“蒙以养正”理念,要求儿童从“洒扫涓洁”日常生活中习得“心到、眼到、口到”的治学态度。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提出“五教之目”,将“父子有亲”置于首位,彰显了家庭伦理的根基意义。

清代名臣于成龙一生坚守清贫,康熙誉其“清官第一”,百姓称其“于青菜”。他十分重视家风传承,家训以孝悌为本,要求子孙敬老睦族,违者“依轻重责罚”。他勤俭治家,在赴福建任时船上满载萝卜充饥。其子于廷翼遵父嘱:“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数十年奉养祖母、抚育幼弟;长孙于准任江苏巡抚时,康熙御赐额联:“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赞其能继承祖风。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非常重视家庭建设,著有《曾国藩家书》,在动荡时局中重构家风体系,提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教导诸弟读书需“有志、有识、有恒”。他要求家人每日楷书写日记、读史十页、记“茶余偶谈”,将道德修养量化追踪。其子曾纪泽成为外交家,次子曾纪鸿精研算学,印证其“刚柔并济”的育人哲学。其家族至今八代,涌现了两百多位杰出人才,涵盖教育、科学、外交、艺术等领域,且无一败家子,堪称家族传承的一个典范。

总之,从周文王到孔子,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朱凤标“义田济族”的士绅担当到曾国藩“习劳守朴”的耕读传家,中华家风智慧始终以伦理自觉为起点、以天下关怀为归宿。这些良好家风如同文明基因库,在战乱与变迁中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是“家国同构”这一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永恒见证。

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三、红色家风:革命先辈的精神遗产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家风传承尤为突出。李大钊、彭湃、赵尚志等革命先辈,不仅在革命事业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其优良家风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一生清贫,严于律己,生活简朴,对长辈尽心尽孝,对妻子赵纫兰相守相伴,对儿女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精神。李大钊牺牲后,其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继承父亲遗志,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在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时,曾被错误举报,结果调查组到他家,看到的是简陋的房屋和简朴的生活,其清廉的作风令人动容。

彭湃出身于广东海陆丰大地主家庭,但他毅然放弃家产,投身革命。1929年,彭湃被反动派杀害,年仅三十三岁。在他的感召下,彭家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有七人牺牲,六人被追认为烈士。彭湃的长子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品格。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革命先烈赵尚志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联总司令,身经百战,为抗击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1942年2月在与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誓死不降,壮烈殉国,年仅34岁。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赵尚志等抗日英雄功绩。赵尚志牺牲后,他的家人及其后代秉承家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称赞“赵家是伟大的家庭,一门忠烈”。赵尚志外甥李龙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赵尚志与东北抗联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致力于宣传东北抗联精神,撰写、印制了《尚志家训》:“爱国、气节、团结、奋斗、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强调家风对家庭、社会与民族具有重要影响,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党员干部要过好亲情关,将家风建设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他们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这些家风故事,激励着人们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全根先:革命先辈的家风典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四、守正创新:新时代家风建设路径

新时代,家风家训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传承意识淡薄,对家风家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是首要问题。许多家庭对家风家训的认识停留在封建文化和落后礼教的刻板印象中,部分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德育,难以形成稳定的家规家训。另一方面,社会评价多元化也冲击了家风家训的价值基础,一些人将传统价值观念视为不合时宜,甚至认为其阻碍了个性发展。家庭结构的原子化削弱了家风家训的传承主体,家庭成员外流和迁徙导致家庭“空心化”,代际传承乏力。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也使传统传承方式显得枯燥,难以吸引年轻人。

面对这些挑战,应从多个方面推进家风建设。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群众落实、典型示范等方式,保障优良家风家训的顺利传承。将家风家训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发展布局,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建设相关文化设施。重视家风家训研究,鼓励成立研究中心,组建专业团队,挖掘文化资源。建立传承激励制度,将家风家训传承作为文明评选的重要依据,表彰突出贡献者。

其次,要激发多元参与,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督促家长提高道德素质,以身作则,通过家庭会议、编撰家谱、举行宗祠活动等方式,传承家风家训。将家风家训融入教育体系,支持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景观,邀请专家举办讲座,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主题活动。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鼓励社区积极作为,定期开展主题教育,评选社区模范家庭。

第三,要顺应时代需要,加强家风家训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推进文化内容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提炼核心要义和精髓思想。对传统家风家训内容进行合理改造和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要创新传承方法,尽可能将家风家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采取文艺汇演、书画评选、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增强群众的内心认同感。要挖掘本地的名人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借助数智技术创新传播,使家风家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

总之,良好的家风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从历史名臣到当代共产党人,家风始终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滋养、家族延续的文化基因。传统家风如朱凤标家族强调家庭和睦、为官清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为现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传承优良家风,培养时代新人,坚定文化自信,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0
0
0
3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