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

作者:辛识平 来源:新华社 2017-02-09 666

天地诗心,习近平的诗词情缘

辛识平

诗者,天地之心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解码”中逐渐认识到,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兼收并蓄,是“习语”的魅力之源。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与您一起感受习近平的“诗词情缘”。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引用唐代王维诗一般的语言作为开篇,春天的生机活力扑面而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以宋代王安石的诗句为结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令人为之一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一席话,有诗意,见真情,也给鸡年春节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年味,骨子里是一种文化的味道。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剪窗花、写春联、乐团圆、耍社火、放花灯,红彤彤的中国年,澎湃着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再次萦绕在人们心头。即便“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诗词里的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解码”中逐渐认识到,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兼收并蓄,是“习语”的魅力之源。从李杜到苏辛,从孔夫子到毛主席,对经典诗词的精妙运用,堪称其中的“神来之笔”。不妨截取几个经典场景来感受下。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以“夙夜在公”宣示责任担当,言简意赅,掷地有声。此语出自《诗经·召南》。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写一部中国梦“简史”,蕴含着历史的沉思,激扬起奋斗的力量。

——2015年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的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以《诗经·大雅》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之声振聋发聩。

——2016年9月,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化用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杭州的江南韵味引用宋代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中名句“弄潮儿向涛头立”,号召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很有感染力,为这次盛会留下了难忘的中国印记。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千百年来,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不少千古名句“似曾相识燕归来”,而又激荡起“新声曲度”,讲述的是今天的中国故事。或庄严,或豪迈,或深沉,或空灵,品读这些句子,人们品味的是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吟咏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使用的一个高频词。这份自信何来?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别的不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艺星河灿烂,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

这份自信,更源于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价值。吟咏习近平用过的诗句,人们可以感悟他治国理政的情怀与智慧、胸怀与自信。

明信仰之坚贞,则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道爱民之情深,则引“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察风气之紧要,则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励青年之志向,则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述文明之多元,则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

不仅引用古典诗词,习近平还曾亲自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这首词情真意切、质朴动人,人们纷纷为之点赞,成为当代共产党人的“明志篇”。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意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心中。人生自有诗意,时代呼唤新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0
0
0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