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文痛批向上甩锅,打了谁的脸?

作者:catdiscuss 来源:猫眼看天下 2025-08-16 228

新华社近日痛批部分地方部门“向上甩锅”现象,认为这种“唯上不唯实”的做法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更加拖延问题的处理。职权范围内的分内事消极等待上级发话,本可及时回应的偏要层层上报任舆情发酵。文中直指“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等推责话术,再次引发网友们的关注。

新华社发文痛批向上甩锅,打了谁的脸?

这篇评论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前在不少领域的主官,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遇到明明自己应该解决的问题,却因各种主观客观上的原因,在推诿、转交过程中错失解决时机,导致舆论发酵甚至滋生谣言。

不少领导主官不同程度地患有舆论洁癖症,过分看重自己的仕途和政绩,而对负面信息零容忍,要么就是不惜动用一切手段进行封堵删控,要么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任由舆情发酵而不发一言,或沉默,或回避,或对下找出替罪羊,对上把矛盾上交,试图把所有对自己不利的都摘得干干净净。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网络不可能按照他们个人意愿没有一点不同声音,有些领导要求把“网上干干净净”写进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业务上的无知,政治上的天真。都什么年代了,还活在真空世界里?

尽管新华社这篇评论按惯例并未直接点名,但网上超半数讨论将矛头指向某汉大学,因其近期事件被视为典型“甩锅”案例。2025年7月“武大图书馆男生被控性骚扰”事件中,法院驳回诬告女的指控后,该校的校长张某文回应是否撤销处分时称“还要等上级安排。

新华社发文痛批向上甩锅,打了谁的脸?

也正是这种敷衍、推诿的态度,才导致后续该校保研读博的诬告女论文造假、导师身份甚至辩护律师的背景被扒、某些教授的不法言论被扒等一系列的舆论漩涡。这种“唯上不唯实”的舆情应对理念,暴露了部分干部缺乏担当的“甩锅”本质,武汉大学事件成为公众情绪的具体出口。尽管相关方面千方百计对网上的批评文章又是举报又是投诉,干掉了一部分帖子,但在客观上只会让这种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

破解困局需双管齐下:制度层面通过赋权松绑激活基层担当,文化层面扭转“只对上负责”的惯性思维。若仅停留于批评个案,恐难触及“权责匹配、考核科学”的深层改革要害。否则,像这么捂着,捂着捂着,事情就捂大了!

新华社的这篇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又恰逢其时,就像一场大型的抽脸现场,令人拍案叫绝。这是新华社关于解决问题和解决舆情的一段评论《莫把民情当舆情》,老猫高度认可这些观点。

一起看看部分网友对向上甩锅的评论:

新华社发文痛批向上甩锅,打了谁的脸?

△所以对那些尸位素餐得过且过,不敢斗争不敢担责的官员,就得严厉追责,该免就免,该下就下,该抓就抓,让能者上,让敢者干,让那些混日子保位子的庸官早点滚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