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私有化和市场经济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又有媒体炒作“高铁私有化”的话题。我看了看他们的理由,无非还是那老几条:高铁负债高,有的线路经济效益差,垄断市场等等。还有一些人直接挥舞“国企原罪论”“私有万灵论”等大棒,简单粗暴,都懒得找理由,直接就是要求私有化。
高铁私有化,是个老话题了。若干年前就激烈争论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教育了人。越来越多的人见识了高铁,使用过高铁,受益于高铁,因此认识到,高铁这种基础设施,不能够也不应该实行私有化。所谓私有化,无非是权贵瓜分国有资产而已。
高铁不能也不应私有化,主要原因有:首先,高铁投资巨大,私人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现在高铁建成了,却提出私有化,无非是想来“摘桃”罢了。
其次,高铁线路,有肥有瘦。北京上海之间的京沪高铁,几乎日日满座,一票难求。利润滚滚而来。而相当部分的高铁线路,经过的地方并不富裕。靠高铁本身的经营,很难有利润,不赚钱甚至亏钱,收回建设成本,都遥遥无期。
如果高铁私有化,你猜那些想要“收购”高铁的人,是会收购京沪线,还是那些不赚钱的线路呢?
事实上,英国等国家,在“国企原罪论”“私有化万灵论”等观念的指引下,曾经大规模私有化铁路等国家基础设施。结果很糟糕。私有化不但没有实现人们想象中的“高效灵活、物美价廉”,反而造成基础设施大倒退乃至大溃烂。
虽然事实俱在,前车之鉴不远,但很多人还是迷信“市场万能”。对他们来说,市场化、私有化就代表着毫无疑问的正确和先进。
对这种现代迷信,有必要从理论上做出深入分析和揭批。
说起来,市场经济理论进入中国时,其逻辑的简洁和清晰,确实“迷”了很多人——包括我。
某种商品缺了,其价格上升,需求相应减少。反过来,某种商品多了,价格下降,需求相应增加。看,在价格的指引下,市场自动实现了平衡,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既不会有浪费,也不会有匮乏。
社会需要某种服务或者商品时,该行业的利润就会增加。见到利润增加,社会资本纷纷涌入,主观上想要分享利润,客观上却是在扩大生产。生产扩大,渐渐和社会需求相符,利润随之下降,涌入的资本也跟着减少,甚至停止。看,又是一个神奇的平衡。
如此神奇而美妙的“自动平衡”,怎不令人神往。而且,这些平衡是“全自动”的,无需有人去辛辛苦苦地管理和维护,腐败啊贪污啊,都会一劳永逸地消失。只有实行私有制,只要政府不干扰价格信号的上下浮动,就会“全自动”地实现平衡。换句话说,只要建成了市场经济,排除各种人为的干扰和管制,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尽享繁荣。
所以,毫不意外的是,这种市场经济理论推理到极致,必然是“无政府资本主义”——政府完全没必要存在。价格和利润等信号比政府能干得多。哪里有这种“无政府资本主义”,哪里就有持久的繁荣及和平。
有一阵子,我觉得这种理论简直太棒了。虽然我还没能到达“无政府”那个层面,但我也认为价格和利润等“无形的手”,要比政府这支“有形的手”能干得多、优秀得多。
可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证伪和推翻了这套“简洁清晰”的理论。不仅前三十年,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国也一直坚持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包括价格管制和所有制管制。
按照那套理论,中国早就应该“崩溃”了。可是,在无数人预言“中国必将崩溃”的声音中,中国却一路走来,成为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经济发展的典范。
当理论和事实不相符、相矛盾时,是应该修改理论,还是应该否定事实呢?
当理论和事实不相符时,并不立刻要二选一,而是两边都要看看。
首先,应该严谨地反复审查事实。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不是短时现象?是不是我们看错了?真相是不是被掩盖了?
这方面的疑虑,前些年多少还有一些。大家总是不放心,总是担心中国的繁荣是“虚假”的,是某种泡沫。大致到了2010年前后,这方面的疑虑没有了。中国的繁荣和复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既不是错觉,也不是泡沫。
如果事实没有问题,那就是理论出错了,也就是那种“纯粹的”市场经济理论出错了。
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全面分析,当然不是这篇小文能容纳的。这里仅限于说说高铁这种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如前所述,高铁各地的线路是肥瘦不均的。有的线路收入丰厚,日进斗金都不止,有的线路营收乏力,别说建设成本,连运营成本都挣不回来。
既然如此,国家为什么还要投巨资去修建那些不赚钱的线路呢?为什么不只修建赚钱的线路呢?
这是因为,从线路运营或者说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有些线路确实是不赚钱的。但是,从国家的角度看,那些线路是赚钱的,有的还非常赚钱,赚钱之多,和京沪线这种“现金奶牛”不相上下,甚至更多。
比如新疆高铁、青藏铁路。从铁路经营本身来说,这两条线路是不可能赚钱的,不但不赚钱,还必然亏很多钱。从财务上看,就是铁路部门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是国家不是这么算账的。这两条铁路建成,极大地促进了新疆、西藏和内地的一体化,强化了边疆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凝聚力,有效地推动边疆地区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上,仅仅因为边疆稳定而节省的军费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开支,就足以弥补铁路建设的投入,且富富有余。
铁道部门财务上吃了亏,但国家整体上大大赚了钱。
问题在于,从国家大账本角度看到的收益,从部门的小账本上,是看不到的。其他方方面的“收入”,没办法计入铁路部门的收益。
类似的,那些经过不太富裕地区的高铁线路,铁路部门本身的经营,确实是亏钱的。但沿途广大民众,因为有了高铁,可以做很多此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可以促成更多的项目,可以实现更多的合作,人们之间的联系顺畅得多,地区对外的交流丰富得多等等,等等。
这众多方面产生的收益,分散在无数社会成员那里,是国民经济整体成长的一部分,不会也无法计入高铁的收入。结果,从表面上看,国家建设运营高铁是赔钱的,铁路部门负债累累,但实际上,即使不计私人收入,仅仅计算国家从经济增长中抽取的税收,就超过了高铁的建设投资。
可见,从铁路部门的小账本看,这些线路是亏钱的。但是,从国家的大账本来看,建设高铁——即使是不赚钱的那些线路,都是赚钱的,都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
这就是高铁不能也不应该私有化的原因所在。我们必须保持“大账本”的算账方式,不能改用“小账本”。
“小账本”的缺陷是明摆着的。因为有青藏铁路而节省的军费,能划归私人投资者么?不可能吧。那么,私人投资者为什么要去投资建设这种注定赔钱的线路呢?说好的理性收益最大化呢?
只有国有经营,大家才能看到国家这个大账本,于是,那些局部无利可图,但整体收益丰厚的建设项目,才可能出现,来造福人民。
我们中国近些年来基础设施一日千里地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大账本”的作用。
你可能会想,咦,这个道理也不难懂嘛,那么为什么很多国家不采用这种“国家经营,看大账本”的制度呢?
这就要回到市场经济理论那边去看看了。
上文说了,市场经济理论,主张用价格和利润等信号来调节生产和消费,达到“自动平衡”。这种理论本身没有错,它的错误在于,没有说清楚适用范围。
价格贵了,生产者多生产,消费者少消费。反之,价格便宜了,生产者少生产,消费者多消费。企业赚钱了,就扩大生产,亏钱了,就减少生产。大家跟着价格和利润等“无形的手”行动,这有什么错呢?
这当然没错,但你不觉得,这未免太简单了么。如此简单的操作,就能成功治理国家。世界上有如此好事么?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粗陋的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制度。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制度,不能成功治理国家。成功治理国家,需要更高级、更复杂的观念和技术。
对高铁线路的分析,就是一个例子。如果高铁私有化,私有铁路部门想要生存发展,当然要紧盯着自己的成本-收益账。杀头的生意有人干,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因此,中国高铁只会有京沪线这种赚钱线路,而绝不会有青藏铁路这种“赔钱货”。
可这样一来,国家整体上就亏了。
想要避免国家整体上的这种亏,就必须跳出部门的小账本,站在国家大账本的高度调配生产和消费。
问题在于,“大账本”虽然好,但用起来要复杂得多。
在国家整体的大账本上,没办法直接使用价格-利润这些市场信号来做决策。这时的决策,考虑的参数要多得多。其中有些参数永远无法量化,只能依靠政治家的智慧和感觉。相关的成本-收益,可能永远也不可能计算清楚,只能依靠实践和时间去检验。
因果关系是这样的:为了谋求国家整体的利益,必须使用“大账本”。但是,用了“大账本”,就不能仅仅依靠价格、利润这些简单直接的信号了,也就是不能简单依靠市场了。治理国家,是复杂、困难的事务,要有一帮很聪明、很能干、且承担责任的人,综合国家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出决策。
市场化、私有化这支“无形的手”,过于简单、粗陋,无法胜任治理国家,尤其是治理中国这种大国的复杂任务。
说到这里,就能看清楚了。主张高铁私有化、市场化的观点,其实质是要求用“无形的手”这种简单、粗劣的办法,取代现实中已经行而有效、复杂而高级的治理办法。
大多数国家之所以接受所谓市场经济,任由“无形的手”指挥他们,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那种“高级治理”的能力。他们决策时,没有能力考虑更多的参数。他们的领导人,缺乏治国的能力和智慧。治理国家的能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好国家是不会自动出现的。好国家,一定是好治理造就的。
这就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都是停滞倒退远远多于增长,失败远远多于成功,国家治理总是不上正轨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里是在用最大的善意揣测那些主张私有化的人,假设他们只是理论上犯了错。而我们其实很清楚,他们还有更多的、拿不到桌面上来的“想法”和“欲望”。而要想对付这些“想法”和“欲望”,更要坚决依靠“看得见的手”,依靠高级、复杂的治国能力和技术。
万万不可天真地依靠简单、粗陋的“看不见的手”。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https://static.hswh.org.cn/image/qrcode.jpg)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