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远:毛主席为什么尤爱读鲁迅的杂文?
我们在服务工作过程中知道,毛主席尤爱读鲁迅的杂文。晚年,毛主席读鲁迅著作,兴趣最浓、圈画最多、倾注时间和读的遍数最多的是杂文著作。
鲁迅的杂文著作:《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毛主席几乎篇篇都读过,许多篇章多次阅读、圈画,有的还写有批注文字。
毛主席为什么尤爱读鲁迅的杂文?笔者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因为鲁迅的杂文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造成的黑暗和罪恶,是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是中国文苑中的奇葩。
鲁迅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压迫和残害,不能直言不讳地阐明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多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并且在斗争中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在1937年时曾说过:“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后来毛主席还说过:“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他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毛主席爱读鲁迅著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鲁迅在他30多年的创作进程中,先后写了600多篇约135万字的杂文,编辑、出版了多本杂文集。在这些杂文中,他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造成的黑暗和罪恶,展示了旧中国几十年间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潮流,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烈声音。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论、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结晶,是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是中国文苑中的奇葩,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丰碑。
说到毛主席晚年读鲁迅杂文的事,还得先从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读鲁迅的杂文谈起。1938年8月,二十卷本《鲁迅全集》第一次在上海出版后,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到陕北根据地,毛主席得到了一套。
这套《鲁迅全集》中《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全部杂文集,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认真读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单行本他也读过。直到1972年,线装大字本《鲁迅全集》印出后,上述的大部分杂文集,他老人家还再次阅读。从毛主席留在这些杂文集上的多种批画笔迹和标记来看,有许多的杂文毛主席是读过很多遍的。例如:《寡妇主义》、《未有天才之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答有恒先生》、《“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流氓的变迁》、《关于翻译的通信》、《捣鬼心传》、《为了忘却的纪念》、《出卖灵魂的秘诀》、《关于翻译》、《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拿来主义》,等等,这些杂文毛主席都反复读过多遍。就拿《三闲集》这本杂文集中的《共大观》这篇杂文来说,在延安毛主席读这篇杂文时,就用黑铅笔在“革命的完结,大概只是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句话旁边画了道道;50年代在读单行本时,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道道;70年代在读大字线装本时,他又用铅笔在这句话旁边画了粗粗的红道。三种不同时期出版的同一篇杂文,在同一的内容下都画了道道,这说明他至少读过三遍,同时也说明他很赞同鲁迅的观点。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投机者的潜入,内里蛀空,是革命完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南腔北调集》中的《捣鬼心传》这篇杂文,毛主席也多次读过。他对文中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这句话,很为赞赏,多次圈画。直到1975年8月,他老人家已经重病在身,经过“摘除白内障”手术仅有一只眼睛还能看清东西时,还又一次阅读这篇杂文,并用颤抖的笔在这句话的旁边画了粗粗的道道,还在这句话的书眉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
翻开晚年毛主席读过的鲁迅的杂文,有的地方画了一个圈,有的地方画了两个圈,有的地方画了三个圈,读过几遍他就画几个圈。就拿他读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来说吧,《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杂文的封面上都画有一个红圈,说明这些杂文集他老人家在晚年还至少看过一遍。《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两册封面上都画了两个红圈,这说明,这两册杂文集毛主席在晚年至少还看过两遍。圈虽然画得有大有小,道道虽然画得有粗有细但它是毛主席晚年垂老不倦地阅读鲁迅杂文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也是毛主席顽强的学习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二,是因为鲁迅的杂文具有极强的思想性、革命性、战斗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鲁迅后期的杂文,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剖析中国实际的产物。
毛主席之所以爱读鲁迅的杂文,喜欢引用鲁迅杂文中的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鲁迅的杂文具有极强的思想性、革命性、战斗性和科学性,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围”与反“围剿”的斗争在文化战线上的最生动、最真实的历史记录。1939年12月9日,毛主席在延安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的讲演中,在谈到红军到了陕北,还处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情形时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鲁迅先生的杂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击时弊的战斗的杂文,就是反对文化‘围剿’,反对压迫青年思想的。”
毛主席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时有发挥。例如,在读《花边文学》这本杂文集时,他读到了《正是时候》这篇杂文中的一段话:“倘是旧家子弟呢,为了逞雄,好奇趋时,吃饭,固然也未必不出门,然而只因为一点小成功,或者一点小挫折,都能够使他立刻退缩。这一缩而且缩得不小,简直退回家,更坏的是他的家乃是一所古老破烂的大宅子。”他用红铅笔在这段话下面画了粗粗的两道,还在“吃饭”后面添加了“夺权”两个字。这样就把“旧家子弟”的本质更深入地揭示出来了。虽然仅添加了两个字,但恰到好处,给鲁迅的文章增加了色彩。鲁迅在九泉之下得知,一定会深表赞成。
毛主席不仅爱读鲁迅的杂文,而且还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言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毛主席发表了《论鲁迅》的讲话。他用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杂文中的“打落水狗”的主张和思想来启发和教育人们。他说:“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他说,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所以他主张打到底。”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发扬鲁迅“打落水狗”的革命精神,说:“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这条疯狗,还没有被我们打下水,我们要一直打到他不能翻身,退出中国国境为止。我们要学习鲁迅的这种精神,把它运用到全中国去。”通俗的语言深刻的道理,给人们以力量和启示。
1942年2月8日,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演。在这次讲演中,他多次引用鲁迅杂文里的话。譬如,洋八股,这是五四运动以后由一些浅薄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起来的东西,经过他们的传播,长时期地在革命队伍中存在着。鲁迅批判这种洋八股说:“八股无论新旧,都在扫荡之列……例如只会‘辱骂’‘恐吓’甚至于‘判决’而不肯具体地切实地运用科学所取得的公式,去解释每天的新的事实,新的现象,而只抄一通公式,往一切事实上乱凑,这也是一种八股。”毛主席运用鲁迅的思想和言论,针对文风不正的实际情形说:“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还说:“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幼稚,简直是无赖了。鲁迅曾批评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就在这个报告会上,毛主席把他亲自审阅编订的《宣传指南》小册子分发给每一个与会的人。《宣传指南》里收入了鲁迅论创作的一封信,即《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为了便于和推动人们的学习,毛主席在讲演中专门对《宣传指南作了解说。鲁迅谈创作有八条,他详细地解说了四条。毛主席说:“鲁迅说,文章写好后‘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他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我们翻开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就可以看到,毛主席在这里所解释的四条,都是他在鲁迅的原文章里画了道道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鲁迅文章的赞同及其他们思想脉搏的一致。《宣传指南》是延安整风运动二十二个必读文件之一,并被编入《整风文献》。
第三,是因为鲁迅的杂文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忠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要求和心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
这是毛主席爱读鲁迅杂文的又一个原因。毛主席认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后来毛主席还说过:“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几十年来,毛主席之所以那么用心,那么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鲁迅的杂文,归根结底,就是因为鲁迅的杂文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忠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要求和心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它不仅能给人民大众指出前进的方向,而且能给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如何同黑暗、反动的势力和现象作斗争,从而信心百倍地走向光明的未来。正是鲁迅杂文著作充满着革命的辩证法,充满着唯物论,所以,它深深地吸引着毛主席,终身不懈地多次反复地阅读。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不仅自己爱读鲁迅的杂文,而且还多次号召人们向鲁迅学习。1957年,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说:“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的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在这次谈话之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有人说,几百字、一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与此同时,毛主席还指出:“要分清敌我,不能站在敌对的立场用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同志。必须是满腔热情地用保护人民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而不能用嘲笑和攻击的态度来说话。”
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毛主席图书管理员,中办老干局原局长,本文为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独家网络首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