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笔下的任弼时
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1929年初,她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来到中国,1941年因病离开。旅居中国约12年间,这位女记者通过与任弼时的日常交往,记录了1937年1月中旬至1938年1月初任弼时的8次生活剪影,为我们近距离了解任弼时提供了生动的珍贵文献。
1937年1月13日,史沫特莱从西安坐汽车到达任弼时所在部队驻扎的陕北三原县。她在访问了红一方面军左权和红二方面军贺龙的总部后,来到了设在白武丁山下云阳镇一个大村子里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这个村子名叫安吴堡,地处三原县以西的泾阳县。也就是在这个村子里,史沫特莱第一次记述了有关任弼时的事情。
这次与任弼时见面的具体日期,《史沫特莱文集》记载是在“一个深夜”。究竟是这段时期的哪一个深夜,我们从《王稼祥传》和《任弼时年谱》中可以了解到:1月20日左右,彭德怀、任弼时从泾阳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赶到西安,1月23日,任弼时还在西安与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王稼祥就西安事变的处理情况“联名致电毛泽东,反映他们共同商议的结果”。而且,任弼时所在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于1月25日已由泾阳县安吴堡移驻云阳镇。由此可基本推断史沫特莱与任弼时两人在安吴堡的谈话时间只能在1月20日或之前不久,因为任弼时如果离开安吴堡,谈话便无法进行。
对于那个深夜任弼时的形象,史沫特莱先是记录了他与著名作家丁玲在一起讨论“革命的浪漫主义”话题的情景。谈话期间,任弼时把“革命的浪漫主义”戏称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游击战”。而对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具体意思,两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丁玲引用了柯朗台夫人“三代人”中的一段话进行解释,任弼时则引用列宁的名言加以说明。附带提一句,在丁玲的记忆中,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往南迁移的那段时期,任弼时一有休息,就经常阅读列宁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

任弼时(中)在山西省洪洞县马牧村与作家丁玲等合影
接下来,史沫特莱也记叙了任弼时对自己与彭德怀之间关系的聊侃。史沫特莱记得,任弼时先是看了她一眼,然后打趣彭德怀太固执,老是不结婚,结果得了胃溃疡。谁知,彭德怀对任弼时的话立刻进行了“回击”,他认为结过婚的人得胃溃疡的多得是。恰好在这时,他们收听到南京电台新闻播音员造谣共产党在三原县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任弼时幽默地对史沫特莱说,国民党忘了我们还俘虏了一个外国女人呢。可见,在史沫特莱的笔下,任弼时对朋友非常亲切。
史沫特莱笔下第二次出现任弼时的身影,已是1937年的10月23日。这时的任弼时已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史沫特莱乘卡车从太原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进入设在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当时,总部院内,任弼时正在与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及政委聂荣臻讨论问题。史沫特莱给八路军指战员带来了成捆的报纸、杂志,比如莫斯科的《消息报》《莫斯科新闻》,纽约出版的《新群众报》《新民族报》《共产党人》《亚洲》和布拉格出版的法文杂志。此外,她还给任弼时他们介绍了边区外面的一些详细消息。
11月3日,史沫特莱等人随八路军总部来到和顺县马坊镇。第二天,任弼时在司令部向史沫特莱介绍了200名平定州来的矿工与日军战斗的情况。这是史沫特莱笔下自己与任弼时的第三次会面。
倾听中,史沫特莱了解了平定州200名矿工的不平凡经历。日军进入平定时,他们不但没像有钱人家和城防守军一样逃跑,而且还从当地的小兵工厂拿来枪支,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他们是我党在正太铁路上组织起来的第一支民兵队伍,与八路军一直保持着联系。为了阻击日军,他们埋地雷、毁铁路,给敌军造成了很大破坏。可他们冬天仍穿着夏天的单衣,光着脚或者穿着破烂不堪的鞋子,每天只吃一顿饭,甚至有时候什么也没得吃。矿工们这次来八路军总部,是为了请示是否继续游击战,还是加入八路军。最终,任弼时等总部领导根据情势,要求他们继续在铁路上打游击,并将总部几双富余的鞋子,还有一些食物等都送给了他们。
任弼时也向史沫特莱谈及了山西北部、察哈尔和绥远的日本占领区的民兵情况。对于他们的处境,任弼时同样非常忧虑。这些民兵都是由八路军组织起来的,属于八路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他们在组织系统上跟八路军又没有关系。所以,在物资供给上八路军无法向国民政府申请。因此他们的战斗条件非常艰苦,“冬无寒衣,食不果腹,又没有钱”。
11月9日,史沫特莱从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回到八路军总部。这次对任弼时的记载仅寥寥数语,但读者分明看到了任弼时对抗战的某些痛心。任弼时告诉史沫特莱,如果有更多的兵力和足够强的武器,太原是能够保住的。
史沫特莱笔下与任弼时第五次会面的时间是12月5日。那天晚上,她与任弼时在朱德的住所看报、谈论时事。首先是任弼时给史沫特莱念了来自上海的无线电广播新闻。其中有一条消息是日本士兵殴打一名英国人和一名美国人。接着,他们谈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准备全面征服中国而向中国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平”的五项条件。当史沫特莱念到第四条——日本人要当中国总统的内容时,朱德似乎很费解。他的表情惹得任弼时与史沫特莱都笑了。
朱德和任弼时还问史沫特莱,对于日本方面就上海公共租界问题提出的要求,英国人和美国人会有什么反应。史沫特莱认为,目前英美大概不会接受日本的条件,因为日本人殴打英美公民的事件还未平息。当朱德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多长时间来临的问题时,任弼时认为日本占领南京之后,英美在华利益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国际形势会有很大变化。史沫特莱也觉得时间不会很长。
那一晚,他们还谈到了日本人在太原筹组的伪政府的头目及他们的汉奸行动。任弼时告诉史沫特莱,日军“正采用游击战术跟八路军和其他中国军队作战”,但他们“不敢出动小股力量,而是派大队骑兵出来活动”。
史沫特莱还记述了12月12日,她与任弼时、朱德在八路军总部看到日本太原驻屯军司令永田武雄向居民发布的公告的事情。当时,任弼时看了这个公告后“满脸怒容”,朱德更是怒不可遏。原来是日本驻屯军向红军公然挑战。该公告宣称:日本侵略军是日本天皇特地派来拯救中国的军队;日军现已占领南京,正准备消灭还在骚扰它的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它许诺中国老百姓只要获得红军的信息或者资料,都可以得到奖励。
史沫特莱笔下第七次出现任弼时,是美国海军情报员卡尔逊来八路军总部访问时,要求去五台山前线的那个晚上。卡尔逊于12月15日到达八路军总部,逗留了几日后,他提出要去前线看看。史沫特莱执意要同卡尔逊一起去前线,任弼时等人进行了劝阻。那个夜晚的具体日期,史沫特莱在12月28日的日记里只提到是“几天前”。好在《卡尔逊与中国》一书里提供了卡尔逊出发上前线的时间——“圣诞节后第二天”。由此可推知,那个晚上可能是在12月24日或之前不久。那天晚上,史沫特莱为了证明自己具备战士的能力,特意向朱德与任弼时等首长陈述了自己会打枪、会骑马、力气也比一般的文弱男子大等优点。但是朱德总是不放心,不肯答应。最终,任弼时作出了让步,答应了史沫特莱的要求。朱德只好提出派重兵保护她的安全。可史沫特莱后来却因不愿让八路军抽调兵力来保护自己而打起了退堂鼓。
史沫特莱最后一次描写任弼时,已是1938年1月4日。随着南京的陷落、全国及山西战局的变化,南京政府已经迁往汉口,中共一些政治领袖也到达汉口。而日本人准备在晋东地区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面对残酷的形势,八路军总部也不得不实行经常性的转移。所以1月4日这一天,任弼时等八路军领袖都规劝史沫特莱赶紧离开这里去汉口。尽管史沫特莱费尽了口舌想留下来与八路军同生共死,但任弼时他们仍然“耐心地、亲切地、体贴地规劝”。史沫特莱只好改变想法,决定去汉口。任弼时等人见史沫特莱答应离开,都纷纷表示要召集附近的部队欢送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却怕自己难以控制情绪,含泪婉拒了。

任弼时(左一)在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合影
短短约一年间里,史沫特莱记录下8次她与任弼时相处的故事。虽然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却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一位有棱有角、可亲可敬的中共领袖形象。他对日寇满怀愤怒,对时局充满忧心,对同志倾注关怀,对朋友亲切幽默、一片赤诚。他永远值得后人缅怀。
(原题:《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笔下的任弼时》)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4年第11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